現馬鞍山市糧食局是2010年1月份根據市機構編制委員會《關于印發<馬鞍山市政府機構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精神而設立的市政府直屬機構,內設6個科室,核定行政編制22人,現在崗22人;轄一個國有獨資糧食企業(馬鞍山市糧食有限責任公司)和一個國有控股糧食企業(馬鞍山市祥禾糧油購銷有限責任公司)。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國家關于糧食流通和儲備糧管理的方針政策,研究提出全市糧食總量平衡、糧食流通中長期規劃,承擔全市糧食監測預警、應急管理和市級儲備糧行政管理責任,負責全市糧食流通行業管理,組織實施本地區糧食流通監督檢查,指導市轄三縣糧食局工作。執法依據是2004年5月國務院頒布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
目前全市糧食工作基本情況
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目前,全市糧食流通工作嚴格按照國家和省、市的部署和要求,逐步走上了規范化、法制化軌道。一是建立了完備的糧食倉儲管理體系。全市擁有糧庫16家,其有糧庫15家共67站點;全市糧油保管人員123人、糧油質量檢驗人員51人;糧食總倉容70.6萬噸,其有糧庫倉容69.3萬噸;油罐總容量3萬噸;糧油輸送機259臺、移動式設備54臺、清理設備67臺、汽車衡52臺;散糧接收能力2245噸/小時、發放能力1945噸/小時,油脂接收能力61噸/小時、發放能力60噸/小時。二是構建了有效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建立起了市、縣兩級地方糧油儲備體系及糧食供應和應急管理機制。目前,全市已建立市級儲備25000噸(包括成品糧儲備)、食用成品油儲備1000噸;縣級儲備15000噸(三縣各5000噸)、食用成品油儲備150噸(當涂縣)。市、縣兩級也分別建立健全了糧食供應和應急管理機制。三是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了以大平油脂、華安食品為代表的年處理油料35萬噸的油脂加工業,以金城米業、佳山糧油為代表的年處理稻谷100萬噸的大米加工業,以黃池食品、達利食品為代表的食品加工業;糧油加工業年產值從前五年的20億元發展到現在的50億元;并培育出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糧油系列產品達180多種,擁有馳名商標、安徽、省著名商標、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稱號產品達30多個。四是健全了完善的糧食行政執法體系。市、縣兩級糧食部門都成立了糧食監督檢查機構和政策法規機構,建立了糧食流通監督檢查聯席會議制度,健全了糧食行政執法體系和工作機制。
特別是經過“十五”和“十一五”的糧食流通體制的深化改革,國有糧食企業得到了有效整合。全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通過撤并重組由32家減少到15家,49家糧食附營企業有48家進行了規范化改制,退出國有序列或關停并轉;糧食企業職工由改革前的5967人減少到目前1226人;從企業剝離出來劃入市、縣糧食管理部門財務掛賬4.8億元,大大減輕企業的負擔。糧食企業經營效益明顯好轉。2009年實現了扭虧為盈,全市盈利103萬元;2010年全市糧食購銷企業均實現盈利,盈利達136萬元;2011年和2012年統算盈利分別達561萬元和314萬元。近年來,我市糧食部門在確保地方的同時,服務新農村建設也取得成效明顯。積極指導糧食企業大力發展訂單生產,訂單面積從60萬畝擴大到160萬畝,訂單收購量突破18萬噸,帶動了全市60%以上的種植基地和農戶,為農民戶均增收超1400元。積極推進新農村科學儲糧示范工程,經過八年推廣,全市參加新農村科學儲糧示范工程農戶達11509戶,如按每年降低損耗5%計算,共可為示范農戶減損增收530余萬元;并帶動了周邊近10萬戶農戶開展科學儲糧活動,每年可為參與農戶戶均減損增收130元。
這些年來,我市糧食工作雖取得較大成績,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盡如意的地方,特別是在三個方面表現更為明顯:一是糧食宏觀調控能力仍不強,地方糧食儲備規模隨著城市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多顯得明顯偏小。二是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總體上規模不大,帶動作用不明顯。三是糧食質監體系未真正形成,在有效監管糧食食用方面尚未能很好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