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種植紅薯由來已久,但是剛開始還是國外傳教士引進來的。那么,紅薯是什么時候傳入我國?下面和小編一起了解下紅薯傳入我國時間吧!
紅薯簡介
紅薯(英文:sweetpotato),學名:番薯(Ipomoeabatatas(L.)Lam.)又名山芋、紅芋、甘薯、番薯、番芋、地瓜(北方)、紅苕(多地方言)、線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白芋、茴芋地瓜、紅皮番薯、山藥(方言)、萌番薯等。
紅薯屬管狀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長2米以上,平臥地面斜上,葉片通常為寬卵形,長4-13厘米,寬3-13厘米,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鐘狀或漏斗狀,長3-4厘米,蒴果卵形或扁圓形,有假隔膜,分為4室,具地下塊根,塊根紡錘形,外皮土黃色或紫紅色。
紅薯是什么時候傳入我國?
紅薯(英文:sweetpotato),學名:番薯(Ipomoeabatatas(L.)Lam.)又名山芋、紅芋、甘薯、番薯、番芋、地瓜(北方)、紅苕(多地方言)、線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白芋、茴芋地瓜、紅皮番薯、山藥(方言)、萌番薯等。
番薯的引入我國,源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這一年春天,在呂宋島,當一種叫“朱薯”的農作物進入陳振龍的視野時,他定然會回望四千里水路之外,家鄉福建那漫山遍野的紅土地。
這一年,陳振龍50歲。他出生于福州府長樂縣的一個中產家庭,年輕時考取過秀才功名。然而,在他生長的年月,一方面是科舉艱難、“仕途壅塞”,另一方面,經商風潮彌漫于東南諸省,“中產子弟,什五游食在外”。不知道什么時候,陳振龍也開始了他的商人生涯,“往來于閩省、呂宋之間”。
大批閩商前往呂宋,和西班牙人密切相關。在此之前,呂宋僅有華僑“約百五十人”。1571年西班牙船隊征服菲律賓群島后,大量采購生絲、棉布、陶瓷等我國商品。短短二十余年之內,“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者至數萬人”(《明史·呂宋列傳》)。
西班牙人帶來的,不僅有滾滾銀幣,還有原產美洲的一些農作物。史料記載,朱薯進入呂宋,約在1565年。征服諸島后,“紅夷常患糧米不足”,于是大規模推廣種植。
到1593年,這種開著淡紫色小花的藤本作物,在呂宋已“被山蔓野”。陳振龍看到,當地土著“隨地掘取”、“以佐谷食”(《金薯傳習錄》)。
朱薯價格極賤,并且極易引種,尺許薯藤便可“隨栽隨活”。然而,將薯藤帶出呂宋,頗費了陳振龍一番周折。《金薯傳習錄》記載:西班牙人“珍其種,不與我國人”,他們還在海關層層盤查。賄賂當地土著、“得其藤數尺”后,陳振龍將薯藤絞入汲水繩(另一說“編入藤籃”),混過關卡后,經七晝夜航行返回福州。
航船抵達福州的日子,是農歷五月二十一日。幾天后,陳振龍之子陳經綸草擬了一份稟貼,游說福建巡撫金學曾“行知各屬”、“效法栽種”;與此同時,由于擔心“土性不合”,在紗帽池胡同住宅一帶,陳氏父子尋“舍傍隙地”,開始“依法栽植”。
先薯亭,為紀念明萬歷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華僑陳振龍和巡撫金學曾而建。
四個月以后,朱薯引種成功。經“啟土開掘”,陳氏父子發現,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福建巡撫金學曾得知后振奮不已,在旌表陳氏父子此行“事屬義舉”之后,他認為朱薯的引種,“雖曰人事,實獲天恩”(《金薯傳習錄》)。當年冬天,來自呂宋的朱薯,被命名為“番薯”。
紅薯是什么時候傳入我國?以上就是小編了解的紅薯傳入我國時間的相關內容,大家可以瀏覽關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