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糖是小年祭灶必備的食物,那么小年為什么吃灶糖呢?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下面一起來看看小年吃灶糖的由來吧!
小年為什么吃灶糖?
農歷小年,按照傳統,小年要吃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
小年為什么吃灶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北京的民謠“二十三,糖瓜粘”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各地的灶糖也都不一樣,有麥芽做的白灶糖,也有黃豆面糖,芝麻糖等等。
小年吃灶糖的由來
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另據傳說,北宋時期的宰相呂蒙正從小家境貧窮、四處流浪。后來,他和母親棲身于彰德府東北永和縣境內的一座寺院內,即現在的安陽縣曹馬村洪元寺。寺內的長老,滿腹經綸,且有一手做風味小吃的絕技——制作芝麻糖。
灶糖的做法
用料:黃米谷子、蜂蜜。
做法:把幾斤黃米谷子泡透了,注意保溫保濕,遮光放好了,讓它發芽;四五天后,谷子長出了半寸長的白芽;把發芽的谷子連水磨碎了,這些連汁帶水的碎谷子,就是制作灶糖的“酶”。把20幾斤小黃米煮成飯,晾一會兒,等不太燙手后,放入制作所得的那種酶,拌和均勻了放起來,經過一段類似“發酵”的時間,黃米飯里的淀粉便轉化為飴糖,即灶糖了;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熱鍋里煎熬成半干漿糊狀,取出后,晾一會兒不燙手了,就把它搓成條狀;把半干的灶糖放到屋外凍一夜,因為天氣嚴寒,灶糖就凝固了,咬起來嘎巴脆。
過小年為什么要吃灶糖?以上就是小編了解的小年吃灶糖的由來的相關內容,大家可以了解關注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