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三月,隨著萬物復蘇,在這全年糧食生產的開篇之季,湖南省田埂間的春耕生產也逐漸拉開了帷幕。今年的春耕與往年比似乎沒什么區別,但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影響下,農戶種植稻谷的心態改變似乎也預示著一些新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一、種植優質稻為大勢所趨
作為稻谷主產區,湖南省的廣大農民每年該種什么、怎么種,無疑是生產活動中的重點。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鎖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提出:要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優化產品產業結構,突出點在“優”字。而湖南省《2017年全省糧食生產指導意見》也明確,湖南糧食生產要由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著力解決糧食產品“多的不優”“優的不多”的問題,主要發展優質水稻,提升糧食品質。
今年稻谷收購價雖已下調,但鑒于下調幅度較小,對農戶而言,種植收益所受影響并不太大,預計對市場價格影響也較為甚微。目前市場普遍認為未來稻谷價格繼續下調可能較大,對于長期種植稻谷的農戶而言,一般不可能隨意更改種植品種,結合近期多項政策的出臺,可以料見,總體供過于求的大背景下,如想更快更好的提高種植收益,種植優質稻已是不爭的大方向。
當前我國稻谷市場行情仍為優質優價,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稻米的質量要求也日益提高,選擇優質稻谷品種種植,不斷提高所產稻谷品質可謂是明智之舉,從“以量取勝”的種植之道轉為“以質取勝”,有了好品質,無論外部環境如何風云變換,都不愁賣出好價錢,從而獲得可觀收益。
二、品種選擇上守舊迎新
據市場調研,2016年湖南產區農戶種植的眾多優質稻品種中,黃華占、兩優系列、金優207所占比例偏大。而在2017年種植品種的選擇上,除參考本年度當地農業部門推薦外,大部分農戶會根據自身種植實際情況選擇每年種植的水稻品種。其中,黃華占、兩優系列、金優207、天龍一號等品種種植意向最強。由于對季節要求較高,出于種植效益考慮,一直以來主打的品種黃華占、金優207有種植面積逐漸減少的趨勢,不過作為老牌優勢品種,今年選擇種植黃華占的農戶比例仍較大。
由于湖南優質稻谷品種繁多,隨著每年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動,許多優質稻新品種也開始為種植戶所嘗試。湖南省農委提出,2017年,要穩定玉針香、湘晚秈17號、湘晚秈13號等常規優質稻種植規模,推廣一批優質雜交稻新品種。目前,湖南省尚未推出2017年水稻主推品種,但可以料見,農業部門提出的玉針香、湘晚秈17號、湘晚秈13號及受農戶青睞的黃華占、兩優系列、金優207、天龍一號等市場基礎較好的常規優質稻將會在2017年的稻谷種植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在相關政策的推廣下,預計農戶也將不斷嘗試更多優質稻新品種,探索產量更高、質量更優的選擇。
三、因地制宜,選擇共生新模式
隨著市場化腳步的加快,未來水稻種植除了向高品質發展,也將更多的向朝區域性特色模式發展。在以往的種植過程中,始終有催耕催種的習慣,重視種植面積、種植效率,卻忽視了農民的主動性。2016年,湖南省積極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共發展稻魚、稻蝦200多萬畝,帶動農戶增收,使稻田養魚(蝦)成為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綜合種養作為實現一田雙收、一水兩用的重要法寶,已經獲得越來越多的農戶青睞。無論是在低洼、冷浸、地力等級低的稻田開展稻蝦、稻鴨、稻蟹等綜合種養;還是在湘中湘南及洞庭湖部分丘陵山區、水利條件差的地方,發展“稻-油”、“稻-菜”、“稻-瓜”等稻經輪作提升效益,都已成為稻谷種植中的全新經濟(愛基,凈值,資訊)增長點。
根據湖南省規劃,至2020年全省稻田綜合種養將突破500萬畝。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結合,湘西、湘南重點發展稻魚(鰍、鱉),洞庭湖區重點推廣稻蝦(蟹、鱉)等模式。在政策的鼓勵扶持下,充滿區域性特色的綜合種養模式已在湖南農耕中占據一席之地,相信這也將成為越來越多農戶的選擇,不斷帶動湖南省的糧農增收。
2016年,湖南糧食生產偏弱,主要源于不利天氣影響。而2017年,伴隨著變革的陣痛,湖南稻谷春耕之路已啟程,今年湖南春季降水預計偏少、氣溫偏高,可能出現春旱,對稻谷春耕造成不利影響,且病蟲害呈重發態勢,農戶應及時關注后續天氣狀況,確保及時應對,打好春耕開頭一戰,為充滿希望的新一年生產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