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恒豐集團半個世紀歷史發展畫卷……無論是企業改組改制,還是企業分立合并,無不帶著歷史發展的烙印!五十年的發展歷史,三十年的滄海桑田。恒豐集團與時俱進的每一步,都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關愛。
內蒙古恒豐集團1957年建廠(原臨河面粉廠)。1957年-1977年,臨河面粉廠曾先后隸屬于車站糧庫、盟糧食局、盟糧油工業公司(建制為科級)。經歷了反右、四清、文革的運動!在當時的計劃經濟下解決了較為突出的糧食供需矛盾,文革初期內蒙古自治區糧食廳投資七萬元擴建了臨河面粉廠,截止1977年面粉廠實行了價撥加工。年生產能力從黨初的1.3079萬噸上升到1.453萬噸;年利潤從當初的5萬元上升到年利潤11.2萬元;職工從66人增加到75人;固定資產僅有三臺600型磨粉機(日處理小麥60噸)和幾間土木結構的辦公室以及土坯結構的儲糧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勝利會召開,改革的春風為美麗的河套平原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為面粉廠孕育了新的生機和活力。1980年在國家對國民經濟實施“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指導下,一個不足百人的小廠就好象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隨著企業的逐步擴大,在建制上由科級建制改為準處級建制,在隸屬關系上由糧油總公司的直屬企業改為臨河面粉廠、由隸屬于巴盟糧豐集團公司的內蒙古臨河恒豐工業集團公司到現在的“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內蒙古恒豐食品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