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預制菜產業發展,雖然和日本呈現出相似的邏輯,但是中國市場不會走到日本如今的格局。
這是由思想因素所限制的,分別是飲食文化差異、相對價格差異、基礎設施差異和渠道差異。
首先是餐飲文化。中國的餐飲相對于其他國家,要復雜很多,這也是中國餐飲業一直很難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強依賴廚師,導致國內餐飲業的資本想象空間很狹窄。
但日本強調“新、奇、鮮”,以煮、烤、蒸為主,屬于“煮文化”。
另外,日本國土狹長,分為關西和關東兩個區域,而中國土地遼闊,分為打發彩信,中國的預制菜制作難度和標準化,會高于日料。
這是中國預制菜難以規模化的一項重要原因。
而中國預制菜也偏向于高端,日本的單品都屬于低端便捷型,適合家庭主婦和上班族簡單烹飪,工業化難度更低。
第二項因素在于,中國在家做飯,其實性價比更高。
日本在家吃飯的花費一般是25元-35元,外出就餐開銷是40元到75元,都市白領的標準餐是50元到75元,而便利店一頓飯只需要花費20元到30元不等,性價比很高。
中國的物價會比較低,大家在家做飯只花5元到15元,外出就餐是20元到40元,居家做飯性價比更高。
從可支配收入來講,日本在1980年才邁入10萬元大關,而中國可支配收入低于日本,截至2022年底,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8萬,相對于2010年增長近兩倍。
第三項因素是從冷鏈物流設施來講。
日本面積小,城市集中,因此冷鏈鋪設很容易形成規模。但中國不然,整體市場需求分散,履約成本奧,限制了預制菜的滲透和企業的市場擴容度。
第四項原因則是滲透率。1990年,日本的B端預制菜市場占比是70%,C端是30%。隨著餐飲業發展,現在日本市場的B端和C端市場已經比較平衡了。
而中國市場中,還是以B端為主,像是團餐、鄉廚渠道等占比是80%,而C端渠道占比只有20%。
C端消費者還需要很長的培育期。
中國預制菜市場起步還是比較晚的,加上飲食文化、價格、基礎設施等各方面因素導致的差異性,國內預制菜滲透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內容來源:新腕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