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意義上來說,預制菜并不算是一條新賽道。它最開始針對的是B端,并在2014年隨著外賣的興起而得到快速增長,近幾年,隨著Z世代、上班族、懶人經濟和銀發經濟的出現,預制菜才開始逐步由B端向C端發展。
雖然預制菜在京東的規模已經達到了6億元,但實際上C端滲透率在國內僅有10%,因此C端爆發是可以預見的趨勢。
“我們的‘敵人’不是同行,而是隨時變化的顧客需求”。上海喜士多便利店連鎖有限公司鮮食處總監葉彧樺直言。
這種變化被很多嗅覺靈敏的企業所感知,并在運營過程中迅速進行了相應調整。盒馬采用了反向定制形式,把供應鏈內部運作與C端市場的需求進行雙線驅動。旭揚介紹:“在整個商品方面,2017年盒馬成立了3R事業部,逐步推出盒馬工坊系列;2019年,盒馬做了很多品類覆蓋。總的來說,2015年到2022年間,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后,盒馬預制菜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滿足C端用戶的需求,是預制菜整個產業一致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在產業鏈哪個環節——下游的品牌方、中間方,還是上游的工廠,對于客戶的價值需求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給最終買單的客戶創造價值。
“數字化是行業的水電煤,能夠驅動供應鏈效率的提升。”蜀海創新體驗中心負責人、蜀海創新聯盟研創平臺負責人王境波認為,“在整個鏈條上,前端需求、訂單的變化,結合大數據分析后,能夠指導后端的下游工廠進行柔性制造,以此推動工廠提升效率和成本反向追溯,而最終省下來的利潤仍然可以反哺給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