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發現,預制菜“產業化”發展難點也非常之多,需要突破難點,把難點變成機會點。
|宏觀層面
我國冷鏈方面存在明顯短板,需相關具體政策給予支持。
首先,預制菜的標準、監管缺乏統一的管理原則,市場上存在不同企業針對同一產品執行不同標準的情況,嚴重制約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其次,產業鏈建設短板仍然存在。特別是中式預制菜生產裝備的自主設計創新、智能化水平較低,滯后于產業的規模和快速發展水平。
此外,冷鏈物流配送能力也會制約企業擴大發展,部分預制菜(如肉類、水產類)運輸配送需在低溫環境下進行,需要先進的倉儲物流體系及冷鏈運輸技術支撐。企業通常擁有多條產品線,要同時保證每條產品線上產品開發、生產、運輸、銷售的正常運行,需要的經營成本高,資金鏈一旦斷裂,將對企業經營產生極度不利的影響。
|行業層面
行業競爭處于藍海階段,未打造出多賽道的個性化產品。
1、產品研發速度慢
我國預制菜工業化生產起步較晚,存在主要加工設備依賴進口、設備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等問題。在產業技術研發上,產業技術難點主要集中在中式菜肴加工手法多樣性的復制上。除了燜、燴、燉、醬等技術可以工業化外,但爆、烹、熘、烤等工藝實現工業化難度較大,這將直接反映在菜品口感上,進而影響菜品品質。
由于我國各地區生活習慣、文化風俗存在顯著差異,各地居民的飲食習慣和愛好不一,而且各家預制菜企業生產工藝和調味水平存在差異,因此跨區域經營市場難度大。在探索過程中,預制菜行業在時間、資金、人才、技術、設備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還不夠,預制菜研發的速度緩慢。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搜索結果
2、復合型人才缺乏
人才是促進預制菜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F如今,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普遍還沒有專門培養預制菜復合型人才的方案,社會上極度缺乏能夠掌握預制菜加工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專業復合型人才。
而且預制菜生產企業中的生產人員主要為傳統烹飪食品生產加工技術人員,但由于預制菜與其它傳統烹飪食品在生產加工技術等方面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會出現諸多問題。
|消費者層面
需求端用戶粘性不足,尚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受生產規模、制度體系、人員資金不足等因素影響,有的企業未形成完整連續化生產規范,預制菜在“味道”、“分量”、“衛生”等方面與消費者的預期有差距。
同時部分經營者對質量安全控制關鍵點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忽視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對企業防控風險的重要性,未能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的食品安全問題。這兩個問題導致了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認可度較低,需要完善預制菜的質量管控并且向消費者加強相關科普宣傳和增強線下的體驗場景。
此外,多元化產品少導致消費者選擇較少,需求沒有被激發和完全滿足,這些因素導致了消費者叫好不買好的現象,相關企業可以模仿美團和餓了么,使資本進入,加強消費者端的價格補貼,迅速帶動產業發展。
另外,預制菜“產業化”的發展趨勢如下:
1、烹飪方式多樣化
目前,油炸類菜品由于再加工難度低、耗時短、容錯率高、出品穩定,且對原材料的要求較低、容易控制成本與價格等特點,可滿足連鎖類B端企業降本目的及C端消費者的便捷需求,正占據市場主要份額。但與此同時,小炒類和蒸煮類菜品正通過更高品質的原材料、更多樣的口味來吸引消費者。隨著消費者對預制菜接受度的提高和品牌的不斷推陳出新,炒菜、蒸菜等兼具口味與健康的多樣化產品未來可期。
2、地域菜系特色化
地方菜系等特色品類可滿足消費者多變的口味需求及餐飲潮流,更易獲取消費者熱捧。舉例而言,海南特色的椰子雞火鍋預制菜上線后獲得的市場反響熱烈,根據恒布的預制菜白皮書顯示,椰子雞火鍋位居線上預制菜暢銷榜第四名,在天貓、京東、盒馬等平臺均銷量突出。
其他多種地方特色產品也開始陸續涌現,如煲仔飯、砂鍋粥等。我們相信特色菜系憑借其美味和獨特地域標簽,有望不斷提升消費者接受度,推動細分品類實現百花齊放。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搜索結果
3、符合消費場景需求的產品具備優勢
親朋聚餐、家庭宴請、節慶禮盒等新興場景在蓬勃發展,多樣化的消費場景給預制菜提供了更多的發揮空間和舞臺。在新興場景中,川系、粵系等流程復雜的大菜預計將較受歡迎,這些菜品本身流行度高,但選材復雜、處理手段繁瑣、家庭制作難度高,而預制菜恰好能克服這些障礙,以標準化產品幫助大量“廚房小白”通過簡單的烹飪快手還原名菜,滿足消費者在新場景中對儀式感品質美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