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 我國預制菜尚無明確的標準定義,業內普遍視為更加復雜、精細的食品加工業:以前的食品加工是把農產品做成食材,預制菜則是通過更先進的技術把農產品做成菜肴,用更便捷的購買和食用方式,滿足現在的生活節奏。
中國預制菜產業聯盟/陳丹認為,預制菜是推動農產品食品化、工業化,提高“三農”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據分析,從產業發展角度看,預制菜開創了更多消費場景,賦予了“從田頭到餐桌”產業鏈更高價值,建立起一套新的商業生態。
根據《2023預制菜產業基地百強研究》報告發布。報告顯示,從全國預制菜產業基地區域分布來看,西部地區以36%的占比領跑全國,中部地區、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占比分別為31%和30%和3%。
預制菜100人分析師認為,預制菜產業園建設存在五大任務,實現了預制菜企業從產品到品牌,從品牌到產業的躍遷,并實現了產業的升級與裂變。


1.以地標美食為核心,打造預制菜產品矩陣
加大對地方菜品的研發力度,拓寬產業發展思路。一是發揮地標美食的傳統優勢,深入挖掘地方菜、名人菜、特色菜,瞄準普適性高(即消費場景多、消費人群廣)、手工制作難度高、工序復雜、耗時耗力的菜品;二是結合傳統調味品,創新味型、味道的發展,推動地方調味品的現代化;三是研發更多“新派預制菜”,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飲食要求。
2.完善園區產業鏈條,建設預制菜產業體系
依托預制菜產業園,引入一批預制菜產業鏈頭部企業,進一步完善園區研發中試、信息發布、產品展示、倉儲配送、檢驗檢測、交易結算等功能,增強產業承載力。依托園區創新平臺,重點開展預制菜質量檢測、標準、關鍵共性技術成果轉化等,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提高預制菜智能化自動化生產水平,推動預制菜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信息上云。引進培育第三方冷鏈貯運企業,打造集低溫加工、倉儲保鮮、冷鏈配送于一體的冷鏈物流體系。
3.拓寬市場營銷渠道,健全供應鏈開發渠道
建立專業的營銷團隊,針對園區入住企業提供開拓市場營銷服務。采用“先B端后C端”的模式,前期園區以B端市場為主,面向連鎖餐飲企業、企事業單位飯堂、學校飯堂、商超、社區團購等渠道。加快滲透C端(消費者)市場,支持加盟新零售生鮮電商渠道,提升終端消費的便利度。
4.加強產業保障措施,構建產業鏈招商圖譜
通過繪制產業圖譜、產業地圖,實行產業鏈式招商,對預制菜產業鏈上中下游各個環節進行精準招商,建立產業生態和供應鏈,實現掛圖作戰,叩門招商。同時保證政企分開,采用市場化運營的運作模式,在決策和管理上體現政府的強力領導,在經營服務上挖掘和發揮市場的功能,政府領導的有力支持和市場化團隊的活力將極大提升開發運營的效率,促進園區的持續健康發展。
5.實施品牌培育工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挖掘推廣地域特色菜品,建立地方特色預制菜食品清單管理制度,征集篩選地方特色美食,多渠道開展特色預制菜品推廣。實施預制菜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同創行動,舉辦“地方預制菜”創新展示大賽,支持園區預制菜企業爭創國家級和省級知名品牌,引導品牌代加工企業發展自有品牌,鼓勵預制菜龍頭企業申報馳名商標,壯大預制菜“地方品牌矩陣”。

預制菜100人首席分析師李劍認為,預制菜產業園不能成為“包租婆”,而應成為孵化器、賦能者,幫助入駐企業或者項目賦能與助力,提升傳統企業的現代化、科技化、產業化等能力,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或許,對于預制菜產業園而言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