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作為“2024第四屆中國餐飲品牌節”的重磅板塊之一,“2024餐飲出海發展論壇”圓滿舉辦。
本次論壇匯集了海外中餐協會會長、資深餐飲業專家、品牌創始人、餐飲供應鏈企業創始人等多位重磅嘉賓,多視角解讀了餐飲出海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挖掘增量市場,中餐出海還有哪些機會?
針對當前中餐出海的熱點話題,4位在出海方面有著豐富經驗和深刻洞察的嘉賓,從多維視角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與體會。
新加坡FirstTaste公司總經理、新加坡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周鵬邦表示,中餐出海要堅持長期主義,“世界餐飲市場還很大,不需要把中國的‘卷’(價格戰)帶出去;華人餐飲市場還很大,不需要把中國的‘快開店’模式帶出去。”
智選數據科技CEO、印尼TOMORO咖啡總顧問龍杰則針對印尼市場表示,近兩年大批中國考察團去印尼進行市場考察,但真正開店落地的企業卻是鳳毛麟角。目前,印尼的餐飲業還屬于一個藍海市場,正是企業抓住窗口期和紅利去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還有連鎖餐飲品牌創始人結合了自己品牌的出海情況進行了分享。
小龍坎品牌聯合創始人、小龍坎控股集團董事&總經理李碩彥認為,火鍋品牌在海外還有廣闊發展空間。2017年小龍坎正式開啟出海之路,目前小龍坎擁有76家(含籌建中)海外門店,預計2025年突破100家。
江邊城外創始人孟洪波也表示,目前,江邊城外在新加坡、泰國等地已經開設了7家門店。在他看來,企業出海,關鍵是要順應當地需求,調整產品結構。
海外中餐門店近70萬家,市場規模近3萬億元
“2024餐飲出海發展論壇”中,由紅餐產業研究院出品的《餐飲出海發展報告2024》也正式對外發布,為餐飲企業深入了解中餐出海提供參考。
現場,紅餐產業研究院高級研究經理勞華輝對《餐飲出海發展報告2024》進行了解讀。
數據顯示,目前,海外中國餐飲門店已經發展到近70萬家,市場規模近3萬億元。海外的中國餐飲門店已遍布包括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賓、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西班牙、阿聯酋、澳大利亞等180余個國家和地區。
從細分賽道來看,目前火鍋、飲品、麻辣燙/冒菜等賽道有較多的品牌在海外發展出了一定規模,逐漸站穩腳跟。這些品類基本滿足以下三個要素:其一,標準化程度較高,易于連鎖化發展;其二,在海外市場出現的時間較長,市場教育難度較低;其三,具有中式文化元素特征。
中餐出海仍有巨大潛力,難題在于“難賺錢”
中餐出海蘊含著巨大的機會,但也充滿挑戰。本次論壇期間,還進行了一場主題為“對話‘航海家’——餐飲國際化的機會和挑戰”的圓桌對話。6位大咖嘉賓圍繞中餐出海的應用落地,以及未來場景展開另外探討。
馬來西亞中餐協會會長高浩云認為,眼下中餐出海的難題在于“難賺錢、難共贏、難抱團取暖”。他強調,在海外市場,中國餐飲要抱團取暖、資訊共通,打造中國餐飲街,再創唐人街的輝煌歷史。
三顧冒菜品牌創始人曹閩則表示,當前中餐出海聚齊了“天時、地利、人和”。適合中餐出海的品類應該具備2大要點:第一,更容易標準化,不依賴人工;第二,當地食材比較好,物流容易到達。
對于未來中餐在海外市場的發展,西部馬華國際執行總裁于云輝表示,像火鍋、茶飲、咖啡等國內外受眾廣泛的品類,未來都會發展得比較好。同時,具有中國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小吃、正餐,潛力也很大。
吼堂老火鍋聯合創始人李小孬則強調,出海最難的是創造顧客價值。餐飲出海一定要做本土化的市場,如果只是做華人生意就不要出海了。目前,吼堂歐洲門店中,外國顧客的占比達到80%。
青島晨非董事長唐建認為,2024年是茶飲出海元年。目前,茶飲行業前10名的品牌,基本都成立了海外事業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茶飲出海的時間窗口并不多,未來3-5年是時期,機會是今年。
在熱烈的氣氛中,“2024餐飲出海發展論壇”圓滿結束。未來,相信在更多餐飲企業的努力下,中餐出海的步伐,還將進一步提速,中餐在海外市場也將迎來更廣闊的天地。
(備注:該文為行業觀察,僅供參考。)